类别:传统音乐
项目名称:川北山歌(巴山茅山歌)
项目简介:“巴山茅山歌”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巴中市辖区内的一种民歌,又称风流歌,学名称情歌。曲目众多,占巴山民歌总量的80%以上。其表现形态大都为男女对唱或一人领唱众人合或众人齐唱。之所以称茅山歌,是因为演唱内容主要调情表爱,不宜当众演唱,往往在山野林间演唱,故称茅山歌。正如茅山歌所唱:屋团屋转莫唱歌,人家屋里人手多,老的听了不喜欢,年轻的听了睡不着。
歌词以七言格律体为主,表现手法多为赋、比、兴;衬词常用实词,调式为民族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调式或交替调式;其曲式结构大多为单段体。
巴山茅山歌与莲花山情歌、布衣族的浪哨歌、纳西族的玉龙山情歌并称为全国四大特色情歌。它由巴山人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并自发式传承延传至今。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农耕文明时代的劳作方式已发生巨大变化,集体劳作方式逐渐减少,个体劳作方式业已普遍,茅山歌正已历史最快速度失去生产、生存、传承和发展的空间和土壤,能唱巴山茅山歌的人越来越少,传人高度濒危。巴山茅山歌是巴山人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记录社会发展的典籍,是研究巴山人历史的依据,是承载巴山风土人情、生活习性的载体,它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歌词多用赋、比、兴手法,生动形象传神,所表达的意韵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旋律清新流畅,演唱技巧独特,颤音的演唱犹如揉动的琴弦,风格兼具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清婉,五十年代初,南江茅山歌《犀牛望月》唱进了中南海,通江茅山歌《豆芽葱蒜叶》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金奖。巴山茅山歌是现代文学艺术的有效养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