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365hh
站内搜索:

刻在石头上的史诗——写在巴中创建“中国石刻艺术之乡”之际

【2017-05-12 09:33:54】【来源:巴中日报】【字体: 】【颜色: 绿

  巴中,位于中国腹心地带,米仓山南麓,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夏商建古巴国,东汉置县,北魏置州,迄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是秦关蜀门的枢纽连接之地,巴文化的中心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

  这里,群山连绵,盛产花岗岩、大理石、白花石等石材,是石刻石雕的天然材质。

  数千年来,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先民,就地取材,挥锤抡錾,将一块块冰冷的石头制作成了生产生活工具。历经岁月烟尘,从实用到艺术,这些石头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有精美的宗教石刻,古朴的书法石刻,厚重的红色石刻,华美的墓葬石刻,更有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石刻,其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美,种类之繁多,研究价值之高,全国少有。

宗教石刻:盛唐彩雕全国第一

  一块坚硬的石头,因为锤敲錾凿,有了菩萨的端庄与慈悲;一座山岩壁立,历经千年的雕凿,坐满匠心雕刻的神像。巴中宗教石刻,就这样穿越沧海桑田,永远地留在了巴中的山水之间。

  据记载,巴中宗教石窟,始于梁魏,续于隋,盛于唐,经历代增铸,逐渐形成今天斑斓玲珑、栉比相连的石窟群。在巴中的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沙溪、龙门等现存有60余处摩崖石刻造像,保存较好的有88龛,一万余尊。

  南龛石窟为全国十大石窟之一,坐西朝东分布着170多龛2700余尊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刻佛像。双头瑞佛像是典型的佛帐龛,也是全国仅有的高浮雕石刻像。高浮雕毗沙门天王立像,高大威猛,气势豪放。草鞋天王像,脚穿草鞋,别具一格,极富川北特色。

  西龛、水宁寺石窟等也是保存较好的唐代石窟,其中菩萨、胁侍弟子及飞天等刻画生动,形神兼备。这些生动的造像、精美的描绘、精巧的装饰,共同构成了巴中宗教石窟精美绝伦的华章,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

红色石刻:刻在大地上的丰碑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挺进巴中,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为了宣传发动群众,粉碎敌人围剿,刻下红军石刻一万余幅。

  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赤化全川”。这幅标语刻于通江县沙溪镇红云崖石壁上,方笔横书、楷体阴刻。字高5.5米、宽4.7米,每个笔画里足足可卧1人,整个字幅面积达300平方米。

  刻在通江县佛尔岩绝壁上的“平分土地”,四个大字犹如四盏夺目的灯盏,照耀着大巴山南麓千山万壑,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被誉为“石刻标语之王”。

  通江县芝苞乡俞家大院的墙壁上,红军刻写的“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笔画由喜鹊、猪、鱼、鼠、人物、梅花、斧头、红缨枪、红旗等图案组成,匠心独运。

  这些雕镂在石头上的历史,是镌刻在大地上不朽的丰碑,也是红军留给革命老区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巴中红军石刻标语群”已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

  除了遍布巴中各地的红军石刻标语外,在南龛山顶还坐落着由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碑林长廊、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等组成的全国最大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这里錾刻着13万红军将士名录。

  通江王坪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南江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平昌红色石刻长廊……以及城市乡村,到处都散落着红色石刻,巴中大地被专家誉为天然的“红色石刻露天博物馆”。

书法石刻:石头上的地方史书

  在南龛石窟造像的老君洞内,三面石壁上镌刻着众多唐朝以来文人雅士游览的诗词歌赋。其中,以杜甫所作《判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最为著名,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杜甫唯一墨迹。目前巴中还存放着众多名家留迹的古书法石刻,其中苏轼题《桔园颂》、刘伯温题《长留天地间》,清乾隆59年《九龙神主》,唐代巴州刺史严武题《奏请巴州南龛寺题名表》等,是巴中古书法石刻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说名家留迹的古书法石刻为巴中的历史增添了厚度,那么汇集千家书艺的阴灵山书法碑林,无疑为巴中的石刻文化拓展了宽度。

  在巴城西北的阴灵山上,坐落着全国四大书法碑林之一的阴灵山书法碑林。该碑林始建于1984年,汇集古今数以千计的名人书家墨迹近2000幅,碑刻1300余块。除此之外,巴中民间历来有题刻习俗,或山壁石崖,或风景秀美之处,或匾额门楣,随处可见民间书法题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些石刻书法作品就像一条条无形的线,穿越时间的隧道,龙飞凤舞,千姿百态,向世界娓娓讲述着巴中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传承。

墓葬石刻:丧葬习俗的物质载体

  巴中登记在册的墓刻共有2045处。具有代表性的有南江县赤溪乡的岳姓合葬墓、巴州区化成镇的雷将军墓、南江县长赤镇的何氏墓、通江县龙凤乡的张氏墓等,这些墓葬石刻内容丰富,雕刻精美,题材和表达的内容包罗万象,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传递着浓郁的孝道文化。

  建于清朝嘉庆二十五年的岳姓合葬墓,位于南江县赤溪乡,除石刻碑文外,上下左右均是雕刻的各种人物、花卉等造型图案。当地传说,当年这座墓雇请了近百名雕刻艺人足足用了三年的功夫才完成。

  通江龙凤场乡张氏墓,占地500平方米,石壁上雕刻的花、鸟、人、兽等图案栩栩如生,镂空石刻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民间石刻:最珍贵的民间记忆

  当一块坚硬粗粝的石头,历经锤击錾凿,成为一件工具、一个器皿或者建筑的一部分,在浸润了时光的滋养后就不再是一块石头,而是民间的一段珍贵记忆。巴中民间石刻的痕迹就浸润在了那些廊檐雕栏、石阶抱柱的图案里,浸润在石狮、貔貅的形象塑造里,石砚的神韵里,石缸的凿痕里……

  在种类繁多的民间石刻中,石砚最受巴中收藏爱好者青睐。这些石砚设计精巧,因石构图,雕工繁简相宜,虽是研墨挥毫、丹青染翰之物,实为案头的绝佳艺术品。

  漫步在巴中的场镇街衢,民居建筑,触目皆可见柱顶石、柱础、石影壁、石牌坊、石狮、水缸等民间石刻,其雕刻题材丰富,技法多变,写形传神,鲜活生动,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活情趣和永久的感染力,彰显了千百年来巴中民间艺术的自由性与民间匠人丰富的创造性。

石刻工艺人才:传统技艺的坚守和出新

  纵横捭阖的山河大地不但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艺超群的石刻艺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为巴中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石刻文化遗产。时至今日,巴中境内仍有大批石刻工匠,在石刻石雕行业续写传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石刻工艺人才近3000人,其中专业从业人员500余人。其中,曾玉平、李积方、袁家祥等老一辈石刻艺术家早在业界声名远播。北京颐和园浮雕里有曾玉平的参与、眉山三苏祠的“三苏像”是他的杰作。大木山书法作品群,是袁家祥和袁学顺18年来潜心雕刻而成的一道艺术奇观。近年来,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年轻艺术家也加入其中,朱杰的石雕作品在业内也已崭露头角。除此之外,巴中还活跃着一群石刻艺术的爱好者、收藏者、研究者,他们不仅是石刻艺术的热爱者,同时也是石刻文化的传播者,让石刻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

  巴中石刻艺术源远流长,资源丰厚,近年来,巴中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石刻艺术作为巴中文化的核心,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切实加强石刻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组织领导,围绕石刻艺术进行了资源普查、理论研究和文艺创作,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保护与传承并重,开发与利用同步,挖掘与提升石刻文化的价值意义任重道远,巴中市将努力把石刻文化打造成未来发展的一张闪亮文化名片,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凸显石刻艺术特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石刻文化魅力,再续巴中石刻艺术的壮丽诗篇。

【责任编辑:苦菜花】
页面功能:【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