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民间流传,清明期间,正逢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春雨降临草木萌生之际,各种动物也活跃起来。这时候人们就会到祖先的坟墓前,查看墓地是否因初春的雨水而塌陷,或因动物开凿洞穴而受到破坏,查看的同时锄去坟上的杂草,填上几掊新土,摆上祭品、焚香祭祀,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
除了最重要的扫墓祭祖外,清明节还有许多传统的习俗。
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祭祀之余一家人前往山间河畔游玩一番,品鉴大好春光。
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借以祈福辟邪。
游乐——两千多年来,清明节大量的游乐风俗倍受人们喜爱。延续至今的,如放风筝和荡秋千等。早已“失传”的射柳、蹴鞠等习俗也曾盛极一时。(实习记者 宋小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