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365hh
站内搜索:

红军在巴中—青山有幸埋忠骨

【2016-09-20 10:05:53】【来源:巴中网】【字体: 】【颜色: 绿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四川省通江县两河口乡入川,以巴中为中心建立幅员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个大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撤离巴中北上。

  现在,小编将为你讲述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巴中的故事。

  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

  根据地军民取得反“三路围攻”胜利后,1933年7月4日,蒋介石委任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并以200万元的军费、万余支枪和500万发子弹支援刘湘对川陕苏区军民发动全面围攻。

  10月6日,刘湘在成都宣布就职。随即,调集110余团约20万人的兵力,分六路陈兵在北起广元、东迄城口的弧线上,其围攻计划分为三期,妄图以分进合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在三个月内将红四方面军“全部肃清”在川陕边境。

  红四方面军面对刘湘发动的“六路围攻”,决定以最大的决心,彻底消灭刘湘,争取全川苏维埃胜利。

  从1933年12月中旬刘湘向根据地发起第一次总攻开始,红军先后四次收紧阵地,其中于1934年3月中旬放弃巴中城,4月7日放弃南江城,6月21日放弃通江城。在四个月的阻击战中,红军虽然放弃了一些地方,根据地又收紧到以苦草坝为中心的二百余里地区,但使敌人付出了惨重代价。

  8月8日,红军开始全线大反攻,刘湘苦心经营历时近10月的军事围攻彻底破灭。

  在反“六路围攻”中,红军先后打退了敌人140余团共20余万人的进攻,基本恢复了“宣达战役”后的根据地辖区,并扩大了部分新区,取得了反“六路围攻”的伟大胜利。

  红军医官杨成元

  是千千万万革命奋斗者的缩影

  1932年12月21日,红军抵达通江县东北角泥溪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根据形势发展和战争需要,决定以红10师医院为基础,再从11师、73师医院调一部分医务人员,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医院,即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至此,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诞生。

  1934年春,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由鹦鸽嘴迁到沙溪王坪。因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缺医少药,成千上万的红军伤病员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而光荣牺牲。最初将烈士一人一墓就地安葬,随着反“六路围攻”战事愈加激烈,转送总医院的红军伤亡人数也逐渐增多。初期,总医院对牺牲的烈士还能一人一棺一墓,到后期,则只能满足二至三人一匣(木匣子),甚至数十人集中掩埋。后来由于战事紧张,牺牲的烈士越来越多,红军只好采取软埋,一穴多人,甚至只能挖大坑集中埋葬。

  

1.jpg

 

  红军烈士陵园

  当时反“六路围攻”正打得激烈,伤员很多,但部队医生很少。通江县沙溪嘴街道杨成元,承祖业开药铺行医,授徒十余人,均有名声。红四方面军破例启用杨成元。

  年近七旬的老中医杨成元决心追随红军,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行医30多年的他,临床经验丰富,对地方病治疗较为熟悉,仅用大半天时间就给患者处方90多剂,并做出样板,传授招呼队员熬药方法。他又亲自破竹划签,分别给几百个药罐插上标号,以防人、药混淆。同时,还焙药舂粉,制成丸药。

  几天以后,药片渐乏。杨成元托人取回他之前的药,并发动亲朋医友在农村收集散存药物,又带领队员上山采挖,缓解了药物紧张。此后,他又积极适配新试剂,力求药到病除。经短期抢治,红四方面军的伤员死亡率急剧下降。

  杨成元一面精心治病,一面毫无保留地向医务人员传授医药知识。在红色中医训练班里,他认真授课辅导。1935年春,红军撤离通江,杨成元深知只有跟随红军走才有出路,于是跟着红军北上。而像杨成元这样为革命奋斗的通江人民,还有很多很多,其中,不乏为革命牺牲的烈士。

  红军烈士陵园

  红军精神永存

  1934年7月,西北军事革命委员会为了纪念为革命牺牲的战友,决定修建烈士陵园和纪念墓碑。由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设计碑体、题写碑名、绘制图案,并请当地有名的石匠镌刻雕琢,同年10月落成。烈士墓碑由碑帽、碑体、碑座组成。全碑建筑通高4.57米,碑帽高0.87米,呈塔状,顶四角微翘;碑身高2.2米,宽0.6米,正中竖刻 “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两旁有联,上联为“为工农而牺牲”,下联是“革命的先躯”,横批是“万世光荣”;碑体左右两侧分别镌刻着手枪和步枪实物比例图案;碑座高1.5米,宽1.62米,上面镌刻着斧头、镰刀、五星图案。烈士墓碑前一张石供桌,两侧各安放着一门用石头雕凿的迫击炮。

  当时,陵园内安埋有7800余名红军烈士,其中团职以上将领40人,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也是全国唯一一座红军为自己战友修建的陵园。1935年春,红军撤离根据地,以大地主王笃芝为首的还乡团准备掘坟毁碑,焚烧烈士棺骨。当地群众得知后,自发组织起来,于深夜悄悄将墓碑深埋于冬水田得以保存。1982年4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为红军烈士墓亲笔题词。

  

2.jpg

 

  红军烈士集墓

  目前,散葬在通江全县20个乡镇的50处烈士墓17225名红军烈士,也已迁葬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至此该陵园共安埋红军烈士25048名。

【责任编辑:苦菜花】
页面功能:【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