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决算管理有关规定,部门决算编报内容包括预算单位的全部收支情况。
一、基本职能及主要工作
(一)基本职能
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关于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拟订全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工作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管理全市文学、艺术事业,指导艺术创作与生产;管理全市性重大文化活动;管理全市社会文化事业,拟订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全市广播电影电视宣传和创作题材规划,监督管理全市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信息网络视听节目和公共视听载体播放的视听节目;指导全市广播电影电视科技工作,负责全市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传输、监测、安全播出等工作;监管出版活动,管理全市性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表彰和文学艺术作品评选活动;指导、管理全市对外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著作权、版权、文物的交流与合作的有关工作,组织实施大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和开展对外文化工作。
(二)主要工作
1.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提档升级。着力推进标准化均等化,全市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红博馆)完成主体工程,市文化馆新馆建设完成选址等前期工作。通江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基本完工,恩阳区图书馆、文化馆前期筹备工作有序推进。整合乡镇公共文化资源80个,全面完成187个乡(镇)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资源整合任务。全市建成基层公共文化设施44个、文化大院887个、文化示范村435个、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55个,建成应急广播平台1个、固定电影放映点33个,为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2.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坚持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丰富产品供给相结合,文化惠民活动多元化开展。全市193个文化馆(站)、2609个图书馆(室)、10个博物馆(园)等全部对外免费开放。开展以送文艺演出、图书图画展览等为主的文化惠民演出375场次,赠送图书图画5万余册,免费放映公益电影3.1万场次;组建群众文化队伍127支,开展群众文化辅导活动1500多场次。创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18个,评选了“秦巴大讲堂”“秦巴舞韵”“周末剧场”“相约古镇”“集州欢歌”“壁州讲坛”“全民乐群众文艺展演”等“十佳”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在巴州区成功举办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组织优秀文艺节目到各县(区)开展巡回演出10场次。以“4.23”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为契机,开展了“书香巴中—全民阅读”、“校园满书香·好书伴成长”等文化主题活动。加强广播电视播出播放、频率频道、传输秩序及报刊社、记者站等行业管理,行业管理秩序进一步规范。
3.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精品创作精彩纷呈。开展创作采风、民歌整理、交流座谈等活动,立足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传统文脉、发展实践创作文艺精品,文化精品不断催生。摄制了文化宣传片《巴蜀门户·中华脊梁》,出版发行口袋书《巴文化普及读本》、《中国对联集成·巴州卷》等丛书。新编大型廉政历史题材川剧《挂印知县》获四川艺术节最佳剧目奖。川剧小品《新官上任》、四川清音《竹颂》分别荣获2015年“大年小戏闹新春”全国“观众最喜爱的十部小戏”、“观众最喜爱的十部曲艺”奖项,四川扬琴《雪梅,雪梅》荣获“第十届宝丰马街书会”曲艺类一等奖,新民歌《巴山背二歌》获第十三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荣获银奖,四川清音《审狐狸》获第三届全省少儿曲艺大赛一等奖。组织参加川陕甘渝晋“百馆联动”“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节展演”“四川艺术节”等国家级、区域性文艺汇演和文化交流活动,有效提升了巴中文化影响。巴州区成功创建“四川省曲艺之乡”。市文广新局获省人民政府表彰的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太阳神鸟”金奖。
4.文化市场监管重拳有效。实施“阳光娱乐”工程,巴城中心城区在全省率先推行文化市场执法“24小时”值班制度,全面推行农村文化市场委托协管,探索推进网吧“网格化”管理和文化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创新文化市场“负面清单”和文化企业“黑名单”制度,建立文化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强力推进传统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型网咖20余家,文化市场形象持续提升。扎实开展“清源”、“固边”、“净网”、“秋风”、“护苗”等“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保持了“扫黄打非”高压态势。开展电子游艺游戏、营业性演出、校园周边出版物、高中考期间文化市场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共出动执法检查18409人次,检查经营单位6313家次,责令改正507家次,排查安全隐患经营单位92家,立案查处行政执法案件106件。市文广新局、巴州区文广新局被表彰为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
5.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围绕文化产业“一核六园”目标,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南龛文化产业园核心区在建项目春节前全面完工,完成年度投资2.05亿元;晏阳初文化产业园一期完成年度投资4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恩阳古镇文化产业园(秦巴国际养生城)完成投资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米仓古道文化产业园一期(南江红塔森林公园和光雾山断渠景区古道文化旅游产业园)完成投资1.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平昌佛头山文化产业园全面竣工。推进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推介项目10个,落地项目1个,达成重大项目合作意向1项。全市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86家,新增文化市场主体140家,新建南江县红叶广场新街等专业街区2个,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20套,设置文化产品专柜30个,南江、平昌乡村文化旅游、恩阳古镇文化游逐渐升温,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蓬勃发展,文化消费呈现良好态势。
6.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西龛、北龛摩崖造像危岩体抢救加固工程全面竣工并通过省文物局评审,南龛石窟安技防项目实施方案获省文物局专家组评审通过;巴中红军石刻标语群保护规划立项获批;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登录及核定;组织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系列活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不断浓厚,增强了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积极参加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组织“翻山铰子”“巴中皮影”“巴山背二哥”“剪纸”“泥塑”“根雕”“小角楼”“桃园豆干”“尹家牛肉”等3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展演、展示、展销。公布全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单,13个非遗项目、20名传承人被纳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7.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改革事项11项,启动改革事项2项,试点探索改革事项3项。出台了《关于深化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市文化馆、市图书馆理事会改革方案和章程》等改革方案。全面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分公司人事制度改革,扎实启动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市文化馆和市图书馆理事会改革试点、文化产业园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探索文化市场监管辖区负责机制。系列文化改革措施,推动了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优化了文化发展环境,激发了文化发展活力。完成行政权力清单建立和责任清单编制工作,建立行政权力清单322项,推进行权平台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受理办结办件45件,办结率、满意率100%,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正加紧编制《巴中市“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将为全市“十三五”文化发展提供遵循。
8.部门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一是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突出以上率下、责任落实、工作推动,强化学习教育、“一观三感”、专题活动等思想道德建设载体建设,有力加强了干部党性修养,坚定了理想信念,拧紧了思想行动“总开关”。评选表彰“先进文化工作者”12名,举行了全市巡回演讲,充分调动了全系统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二是以党风廉政建设为保障,持续深化《准则》《条例》学习贯彻,强力压实“两个责任”,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惩防体系建设,持续夯实权力运行监督检查,着力传播廉政文化,积极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文化发展环境。三是以创新人才机制为动力,引进文化专业人才11名,深入实施“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从基层文化单位选派10人上挂省级文化单位,组织参加全省“三区”人才培训20人,开展机关干部培训20余人次、文化专干培训60人次、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培训30人次。四是以依法治市为先导,进一步完善了机关行政管理、“三重一大”决策、绩效考核、会前学法等规章制度,为推进依法治文提供了有力保障。深入开展“走基层、惠民生”、“五创联动”、“挂包驻帮”、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工作,安全、保密、统战、工会等工作成效显著,文广新部门形象不断提升。
二、单位基本情况
我局现有公务员编制25人,行政工勤编制3人,参照公务员管理编制14人,事业人员编制数8人。年末实有在职人员41人,其中公务员22人,行政工勤人员3人,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12人,事业人员4人;行政离退休16人。年末在编车辆5辆。
三、收支决算总体情况
2015年巴中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收入决算总额为1530.37万元,较上年减少165.01万元,减少9.7%,其中:当年财政拨款收入929.07万元,上年结转收入601.3万元。2015年支出决算总额为1044.85万元,其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932.85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5.5万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5.5万元,住房保障支出21万元,年末结转结余485.52万元。
四、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情况
巴中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财政拨款支出主要用于保障该部门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以及承担巴中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相关工作。
基本支出:是用于保障巴中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 正常运转的日常支出,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等人员经费以及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印刷费、物业管理费、办公设备购置等日常公用经费。
项目支出:是用于保障巴中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为完成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用于专项业务工作的经费支出。
按支出功能分类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932.85万元,较上年减少136.9万元,减少12.7%。支出方面主要用于单位人员工资、日常运转以及为完成特定行政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年度项目支出,主要包括:省级出版物市场监管,文化文物保护及可移动文物普查,文化广电执法,舞台精品创作及广播电视节目创优,“户户通”“村村响”民生工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实施及放映人员培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等工作的实施。
(二)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5.5万元,主要用于单位离退休人员支出。
(三)医疗卫生支出15.5万元,主要用于单位按照规定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及公务员医疗补助等支出。
(四)住房保障支出21万元,主要用于单位按照规定标准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支出。
五、“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2015年“三公”经费支出10.1万元,较上年减少4.25万元,减少30%,其中: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7.8万元,公务接待费2.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