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12万巴山儿女投身革命事业;今天,390万巴山儿女投身小康建设。跨越时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愈久弥坚。
今年是贫困县、贫困村摘帽退出的第一年。围绕全市10.89万人脱贫的年度目标,市委、市政府统筹谋划,高度重视关心老红军的生活,把传承红军精神,作为脱贫攻坚强大助力,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本报记者 苟超
A铭记红军精神:红色岁月耀巴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巴中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是当时川陕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翻秦岭、越巴山,长驱5000余里,12月8日由通江县两河口入川。随后迅速解放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地区,并在川北地区建立起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
作为川陕苏区的首府和中心,巴中当年总人口约120万,有12万人参加红军,4万余人牺牲。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录了川陕苏区军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作出的巨大贡献。钢铁意志、必胜决心,造就了一支“铁军”,他们以“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精神,创造了一次又一战斗奇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红军精神。在巴中这片土地上,涌现出27位中国第一代将军。李先念、徐向前、王树声、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
历史的洪流滚滚前行,红军精神一直指引着巴山儿女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80多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也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没有这些老前辈的浴血奋战、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市委书记冯键曾在恩阳看望老红军、聆听老红军讲述当年的革命经历时感叹道。
B留住红色名片:用心关怀老红军
据统计,2002年巴中还有5540多位老红军健在。而到了2012年,这一数据锐减到300余人。到2015年,全市仅有150余位老红军健在。
“辖区党组织和政府一定要给予老红军更多的关心照顾,进一步强化保障、抓好服务,努力让他们晚年过得安心、放心、舒心、顺心。”在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下,各县区各部门主动作为,关心关爱老红军的生活,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为确保老红军晚年生活有保障,国家民政部已多次出台相关优抚政策。目前,按照2015年上调的标准,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和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每人每年可领取41750元生活补助,红军失散人员每人每年可领取18840元生活补助,并将优抚管理规范化、公开化,确保按时、足额兑现优抚补助费用。
除了国家财政给予老红军的生活补助之外,2012年,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老红军生活待遇的通知》,为离退休老红军、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在乡西路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等四类人增发生活补助金700元/月。
老红军的身体大多不好,吃药住院已成为常事,在医疗报销上开辟了专属“绿色通道”,实行“实报实销”。把老红军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医疗合作,报销比例在80%至90%。
无微不至、倍加关心,更表现在经常看望老红军,每逢春节、重阳等重大节日,市、县(区)主要领导都会前往看望慰问,传递党、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对老红军生活中出现的临时困难,各级民政部门更是当做头等大事迅速解决。
C弘扬红军精神:脱贫攻坚加速度
忆苦思甜,居安思危。巴中是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的核心区域,截止2015年底,还有建卡贫困人口31.83万人,居全省第4位。脱贫攻坚,老区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把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传承红军精神,从小抓起。每年暑假,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学生,在革命英雄埋骨地,瞻仰革命烈士墓碑、倾听革命烈士事迹,或者在这里接受严格的军事化训练,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对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而言,聆听老红军讲述奋斗、奉献的岁月,心灵受到洗礼,行动更加坚定。老八路王建文在给巴州区机关干部讲光荣传统时曾说:“在拥有和平、幸福生活的今天,要不忘苦难岁月、不忘革命先烈、不忘为民宗旨。”
从牙牙学语的小孩到年过古稀的老人,红军精神影响着巴山儿女,红军精神化为建设发展、脱贫攻坚的动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持续发展……“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人,用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红军精神。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一定铭记在心。”冯键书记曾在看望老红军时深情地表示,巴中儿女,将以我们的红军先辈为榜样,继续发扬红军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工作,书写巴中发展新篇章!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罗曼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