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陈定太,1918年出生于恩阳区,1933年参加童子团并担任队长。1934年,在平昌的一次战役中,他与其他同志失去联系,回到家乡。后来,他在鲜家垭、千佛岩搭建哨棚、站岗放哨;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在村社担任基层干部。
在和老红军陈定太的家人联系时候,他的孙女就告诉我们,爷爷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本分做人、勤奋做事,为人要有正义感,要为他人着想。”
“我在登科街道看到在招童子军,就马上报了名。”陈定太回忆,在童子军里担任队长,后来在陈家祠堂加入红四方面军。“我当时个子比步枪高不了多少。”陈老回忆,14岁参军后就跟着部队行军,遇到风霜雨雪衣服被打湿,只能靠身体暖干。而让他感到痛苦的是睡觉,“最初,晚上和小战友背靠背相互取暖,但睡不踏实,担心会有敌人偷袭,后来就改成了轮流值班。”
谈到那一场让陈老一直遗憾的战斗时,他记得特别清楚。在平昌的一天晚上,陈老所在的队伍遇到敌人,由于敌人火力太猛,部队命令童子团在掩护下撤退。“我们三五人一个小分队,光着脚,拿着步枪打游击。看到平时还嘻嘻哈哈的小战友一个个倒下,包括和我一起参加的一位妹妹也倒下了,心里不是滋味。等到第二天天亮再回到战场的时候,一个活着的人都没有了。”找不到大部队的陈定太只得回到家乡。
“集体生产时,全村都种棉花,很多人没有饭吃。”陈定太就带头在田边地角栽红薯,“后来全村都这样,一年下来收成十几窖,邻乡的村子都来取经。”据陈定太的儿子陈顺福说,因为父亲经历过战争年代,所以主张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尽最大努力帮助别人。现在家里的砖房全是靠自己修建的,并且在建房的过程中父亲再三叮嘱不准申请国家补助。
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里,陈老的儿女都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一直要求不准打着他的‘旗号’要求安排工作。”在生活上要求全家都要勤俭节约,不得铺张浪费。不仅对子女严格要求,对自己更是如此。陈老的孙女说:“这些年来,爷爷把国家的补助金全部积攒下来,用来修建从我们村到恩阳街道长约2公里的道路。现在下雨天行人不用走泥泞山路,摩托车都能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