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斯·朗兰兹在京介绍《猩球3》特效制作过程
本报记者 于 帆 文/图
9月15日,《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以下简称《猩球3》)将在中国内地上映。在《猩球崛起》系列电影中,由CG特效做出的大猩猩让观众印象深刻,而《猩球3》更是将这种CG特效推向又一个巅峰。让人好奇的是,影片中“演技精湛”的大猩猩究竟从何而来?
近日,负责该系列影片特效制作的全球知名特效公司维塔工作室视效总监安德斯·朗兰兹来到北京,介绍了在这部“逼真到感觉不到特效”的影片中创造“演技派大猩猩”的经历。《猩球崛起》系列影片的制作经验,或可对国内电影产业发展有所启示。
《猩球崛起》系列电影以深入浅出的故事,探讨了人类文明与科技进化之间的冲突。作为该系列的完结之作,《猩球3》中的猩猩们有了更复杂的性格,它们开始变得比人类更具“人性”。安德斯·朗兰兹透露,与前作《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相比,《猩球3》中猩猩的数量不仅多至好几百只,而且每一只猩猩都更加复杂——几乎每只都有500万根毛发。这些特效得益于维塔工作室强大的电脑动作捕捉技术和精湛的制作水准。
“影片有1440多个特效镜头,占据了整部电影95%的镜头量,有998人参与特效制作,工作高峰时有430多人同时工作,电脑CPU的处理时间达到1.9亿小时,如果换成普通电脑,总共估计需要5400年……” 安德斯·朗兰兹用这组数字,阐释了创造这些逼真猩猩形象背后的巨大付出。
“电影后期特效制作主要包括身体动作捕捉和面部动作捕捉两大部分。其中,前者的基础是贴附在服装上的红外LED灯,它为计算机记录演员身体动作,建立3D点云并覆盖人体骨架,继而将其置换成事先建模的猿类身体模型。”结合影片中的精彩片段,安德斯·朗兰兹为影迷还原了塑造猩猩的过程。
据介绍,在拍摄时,演员们需要身着布满标记点的灰色紧身衣,脸上贴满标记点。他们的表情将由其头戴的头盔式摄像机捕捉,而捕捉其运动轨迹的任务则交给遍布四周的摄影机。
值得一提的是,在完成身体动作捕捉的数据采集后,特效工作人员并不能将人类表情直接套用于真正的猿类面部。“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猩猩和人在生理结构上的差异,比如猩猩上肢比下肢长,眉弓比人更突出,嘴唇形状也不利于说话。如果把人的表情完全移植到猩猩脸上,会令人感觉十分诡异。因此,这就需要在人和猩猩面部表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还需要电脑计算甚至手动调整。” 安德斯·朗兰兹说。正是这样一丝不苟的工作,才让观众在影片中看的猩猩形象既有丰富真实的表情,又不会因过于像人脸而显得虚假。
动作捕捉技术不仅能让电影特效更加真实,也为演员提供了更多发挥空间。在安德斯·朗兰兹看来,最关键之处在于演员需要与角色建立“情感连接”。“这种情感连接,不是穿上特效服装就能展现的。”他始终强调,演员的专业表演对整个特效工作至关重要。可以说,正是表演艺术与电影科技的完美结合,才让《猩球崛起》系列电影的特效屡获好评。
据悉,《猩球3》在北美等地上映后,不仅收获诸多肯定,扮演猩猩主角“凯撒”的动作捕捉演员安迪·瑟金斯的精湛演技也再获赞誉,也再次引发了业界对其能否凭借动作捕捉表演斩获奥斯卡奖的热议。
2002年,安迪·瑟金斯饰演《指环王2:双塔奇兵》中的“咕噜”一角,由于评奖委员难以判断演技和特效之间究竟谁的贡献更大,其最终未能获得奥斯卡奖。但如今,有影评人认为,安迪是塑造‘凯撒’的最大功臣,他在动作捕捉领域做了很多革新,至少奥斯卡需要为他另外开辟一类提名。
无论安迪·瑟金斯能不能获奥斯卡奖,无可否认的是,专业演员赋予了由电脑特效做出的角色更加真实自然的表现力。对于中国电影而言,除了学习高科技在电影制作中的运用,或许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电影中演员专业而精湛的表演能力。
了解了维塔工作室的工作过程后,导演陆川坦言,在国内拍摄电影,除了受限于制作资金,找到合适的演员也是一大难题。“类似这样的科幻电影,要找到演员不露脸去扮演怪物很难,更不用说要找到专业的好演员。”在他看来,这是中国电影工业与好莱坞的一大差距。
导演杨庆表示,国内电影从业人员不仅需要不断学习好莱坞特效制作技术,也更需要懂得这些技术呈现背后,电影真正要表达的故事、情感以及演员表演才是最重要的。正如《猩球3》导演马特·里夫斯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他将其视为“人猿版《出埃及记》”,通过艺术与技术的良好结合生发出对人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