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365hh
站内搜索:

让“中苏友谊之花”越开越美

【2017-12-06 10:15:29】【来源:中国文化报】【字体: 】【颜色: 绿

   ——苏丹杂技学员四十三年后再访华

  李健亚

  应中国文化部邀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在华接受杂技、民乐培训的苏丹杂技学员代表一行9人来华访问。11月17日至19日,他们回到当年曾经学习、生活过的武汉,开启了探访之旅。在位于武汉洞庭小路3号大院的武汉杂技团旧址内,学员代表们走进曾经挥洒汗水的练功房时,没想到迎接自己的是当年手把手教授自己杂技、民乐技艺的老师们。握手、拥抱、喜极而泣,一声声“老师”,时光仿佛回转到四十多年前。

  1970年,时任苏丹总统尼迈里访华期间,中苏两国签署了文化和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其中包含中方为苏方培养杂技、民乐学员的内容。1971年10月,50名苏丹学员来到武汉杂技团外训基地,开始了为期3年的“杂技留学”生活。他们当中有杂技学员35人,民乐学员15名,最小的女孩只有8岁,最大的学员也不超过15岁。经过中方教练的悉心指导和学员们的刻苦训练,这批苏丹孩子不仅逐步掌握了杂技基本功,而且还学会了表演《晃板》《快乐的炊事员》《爬杆》《集体车技》等近20个中国民族杂技节目。在音乐教育方面,武汉杂技团专门从北京聘请老师,教授苏丹学员演奏二胡、中胡、笛子等中国民族乐器,让他们可以为杂技表演配上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伴奏曲。

  这批学员回国后,于1974年组建了苏丹杂技团,该团是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第一个杂技艺术团。尼迈里总统多次携该团赴非洲、阿拉伯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在各类重大场合进行表演。因此,苏丹杂技团在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享有很高的艺术声誉,成为苏丹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各国纷纷邀请杂技团前去访演,苏丹人民也自豪地把杂技团称作“苏中友谊之花”。

  据了解,1978年至1981年,武汉杂技团通过邀请学员来华和派遣教练赴苏交替的形式为苏丹杂技团培养了第二批学员,此后多次派出杂技教练组赴苏辅导杂技训练和服装、道具设计。

  2005年起,中国文化部又通过各种形式为苏方培训了20余名杂技学员,并赠送了一批演出服装和道具。迄今为止,中方共为苏方提供了六批107人次的杂技培训。

  时隔40余年,昔日少年如今已近花甲之年。苏丹杂技学员称这次探访交流是圆梦之旅,“我们终于又见到了武汉的爸爸妈妈们。”学员代表穆达维·阿里·比拉勒表示,中国是苏丹杂技学员的第二故乡,苏丹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在不断延续,40余年来两国在杂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见证和巩固了中苏之间的传统友谊。感谢中国文化部提供这次机会,让学员们能够在毕业40多年后再次访华。希望中方在人才培养与交流、服装道具制作等方面对苏丹杂技团继续给予支持与帮助。

【责任编辑:苦菜花】
页面功能:【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