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365hh
站内搜索:

聚焦“一带一路”未来发展 加强中俄文化艺术交流

【2017-12-06 10:19:25】【来源:中国文化报】【字体: 】【颜色: 绿

   张敬华

  今年7月,首届中俄文化艺术论坛在美丽的北国冰城哈尔滨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文化艺术交流的回顾、现状与展望”“文化艺术交流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发展”“语言文学在当前‘一带一路’合作发展中的地位”等议题,对东北亚各国文化艺术交流合作进行回顾与展望。

  本次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黑龙江省文化厅、黑龙江大学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论坛开幕式上,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刘德权、中俄文化艺术合作委员会主席霍西凡热情致辞,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发表了主旨演讲。

  为了让与会者更全面、立体地了解东北亚历史与文化,论坛组织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其中,“东北亚的故事”——首届中俄文化艺术论坛主题展也于论坛首日盛大开幕。展览聚焦“一带一路”未来发展,对东北亚各国与地区文化历史特性、传承交流进行了展示与梳理,由自然地貌到萨满信仰、由多民族共存到艺术交流、由服饰饮食到非遗传承,展示了多文化交汇与融合,以及各艺术门类的汇聚与发展。

  以大小兴安岭苍茫无边的森林和肥沃辽阔的黑土地为生活大背景的人们,用不同的语言、腔调,搭配以多样的音乐形式,唱出了人们对生活的赞美,这种完全融入他们生活方式的歌唱形式已经延续千年。论坛特别组织的“森林里的歌”工作坊,展示了生活在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大小兴安岭——黑龙江流域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歌唱者和民族工艺制作者所承继下来的传统生产生活及艺术风貌:原生态的歌唱、民间口头叙事故事、桦树皮生活用具制作、兽皮制作,以及狩猎工具(响器)鹿哨的制作等,流出“森林文化”的涓涓细流,令人心驰神往。

  2017年是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为多样化呈现中俄文化艺术交流成果,论坛还组织与会专家学者观摩了黑龙江大学学生戏剧社排演的中国现代戏剧代表作品《雷雨》。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在话剧演出前就《雷雨》的创作背景、艺术成就,以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详细介绍。

  可以说,首届中俄文化艺术论坛以多样化、全方位的艺术展示和活动给与会嘉宾、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引发了人们持久的思考:“一带一路”带给东北亚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将是区域经济的巨大发展动力与文化艺术的勃勃生机。

  古老的丝绸之路连接着东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艺术交流,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汇跨越千年,历史的车轮留下了清晰的印迹。此次论坛提交的论文与专家们的发言集中在中俄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中俄文化艺术交流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发展、“一带一路”与中俄文化艺术交流的战略意义三个方面。

  首先,与会专家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梳理了中俄文化艺术的历史脉络与现状,并就当代文化艺术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富有建设性的建议。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田刚健对当代俄罗斯“新俄罗斯思想”的文化政策理念进行了解读,他认为俄罗斯现政府注重从掌控文化话语权、增进国家认同、构建文化统一空间、保持文化独特性、创造平等文化条件、实现文化现代化以及塑造国际形象等方面着力实施文化大国重建战略。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唐戈从地域、族群的角度探析了中俄文化在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法律研究咨询中心主任朱南平认为,随着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的蔓延,中俄经济合作更要密切关注两国之间深层跨文化风险与不确定因素,化解可能存在的文化冲突。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永健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俄外交事务中赠送的国礼瓷为研究对象,对其所包含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进行了全面细致阐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李岩指出,我国与俄罗斯、中亚五国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发轫于古丝绸之路的打通,音乐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交流融通。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赵卫防以网络热播电视喜剧《战斗民族养成记》为例指出,要实现电视剧的海外有效传播,一方面要注重开辟传统渠道之外的网络传播路径,另一方面更要在内容上讲求跨文化叙事的带入感,体现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其次,与会嘉宾就中俄文化艺术交流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发展,从多个维度阐释了文化艺术不仅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更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国际政治、经济交往的前提与基础。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平平凡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随着中俄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油画艺术作为加强民族交流的重要手段,将在未来两国文化艺术交往中拥有突出地位。黑龙江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学清认为,在上世纪初,声乐歌唱艺术(美声)通过“中东铁路”进入中国,促使中国声乐特别是美声艺术在技术上、声音质量和美学思维方面都大大跃进。圣彼得堡国立大学И.В.钦巴尔从艺术教育体系角度,探讨了俄罗斯经典艺术流派保存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状,他指出,现代中国对俄罗斯美术流派的学习、传承与发展,是俄罗斯艺术教育体系得以全面复兴的重要因素。北京舞蹈学院副研究馆员王彬从俄罗斯芭蕾的历史经验研究出发,认为俄罗斯芭蕾为现当代芭蕾艺术发展确立了基本美学追求与方法规范。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远从梅兰芳剧团1935年访问苏联演出以及艺术界的反响等方面,阐释了梅兰芳的艺术出访对中苏戏剧交流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霏以新疆、内蒙古、东北三个俄式建筑集中的区域为例,根据其时代与地域等方面的特点,着重分析了中国俄式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张冰通过俄罗斯中国年画艺术研究的缘起、中国年画与俄罗斯版画的比较、中国年画在俄罗斯的接受及其影响三个方面,梳理了中国年画艺术在俄罗斯的传播、传承与发展。民族服饰是民族发展史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土壤。黑龙江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季敏通过对中俄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比较研究,让与会者很好地认识和了解了中俄民族传统服饰艺术发展过程。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雍文昴从题材与体裁、教育与观念等方面对中俄两国绘画比较研究进行梳理,着重分析了两国绘画艺术风格与观念的相互影响与彼此借鉴。

  再次,为顺应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国际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未来中俄两国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等国际双边、多边文化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因此,中俄文化艺术交流的未来与发展意义重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潘源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提出不同版本的“丝绸之路计划”,古老的丝绸之路承载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新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徐玉梅以高昌文化与交河故城为例,指出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将会推动新疆文化艺术交流朝着多样性与多元化方向发展。西安音乐学院教授高德祥指出,敦煌不仅是承载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也是促进丝绸之路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平台,必将为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的广泛交流、融合、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曾琳智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华音乐文化要走出去,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公众的文化背景、音乐喜好及媒介接受习惯,制定不同的音乐外交方案,以达到更有效的沟通;另一方面,不能停留于一些特定时刻的偶发性传播,应当整合不同的传播媒介特性,让分享日常化。

  本次论坛邀请的学者涉及学科广泛,不仅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电影、建筑、服饰、体育等,而且涵盖文学、历史、政治、经济、民族、宗教、国际关系等多学科领域。在为期3天紧凑而丰富的学术活动中,他们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方式将各自的研究成果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展示、交流与讨论,并就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解读,对未来合作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跨越国界的心灵沟通,更是守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方式。东北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更是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与方式。本次论坛必将不断扩大中俄文化艺术交流的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共筑东北亚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新局面。

  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树峰在论坛闭幕式上指出的,本次论坛成果丰硕而充实,选题丰富而独特,体现了应有的学术导向与艺术宽度,同时也兼具理论深度和独特视角,必将推进中俄文化艺术交流的国际化合作,持续推动中俄双方机构在人才培养、艺术创作、非遗保护等方面战略性、机制性、精准性的交流合作和品牌建立。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开启了中俄两国及中亚五国各艺术研究机构之间开放、多元、包容的高端学术平台,也为形成东北亚各国和相关地区在文化艺术领域的长久高效与互融互通的文化交流机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论坛还将立足于“一带一路”建设,继续致力于促进相关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的区域合作与协同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苦菜花】
页面功能:【打印】【关闭